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其父曾任总统
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
人物生平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
小白楼,三天后母亲薛氏因产褥热去世。薛氏孪生妹妹薛咏南嫁给了曹禺的父亲承担起了抚养曹禺的重任。
1913年,3岁即随继母看戏,得以观赏
京剧、
河北梆子、
山西梆子、唐山落子、
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戏曲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22年,秋考入
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且加入
南开新剧团。
1929年,父亲中风逝世。同年9月由
南开大学转入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
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
易卜生、
奥尼尔的剧作,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1933年,夏秋之间作《
雷雨》,秋入读清华研究院。开始与
郑秀恋爱,秋季应聘赴保定
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员。
1935年3月,著名电影演员
阮玲玉自杀。曹禺甚表愤慨,于是创作《日出》。
1936年6月,与
鲁迅、
巴金等63人共同签署《
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同年秋作《
原野》。
1938年,夏秋之间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易名《
黑字二十八》,同年10月上演。
1940年,上半年作《蜕变》《
正在想》,下半年作《
北京人》。
1942年年初,辞去国立剧专职务,由江安到重庆。在
复旦大学兼课,教授英语和外国戏剧。创作改编出四幕剧《家》和独幕剧《镀金》。
1943年1月,翻译
莎士比亚名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1947年2月,由美国抵达
上海。秋,电影剧本《艳阳天》完稿,自任导演,由文华公司拍摄。年底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秘密离沪去香港。
1949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化装成商人,由香港乘船抵烟台解放区。4月,参加以
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和平代表团,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国民议会会场举行世界和平大会。同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随后,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相继成立,分别当选为常务委员、编辑出版部负责人和委员。
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宣告成立,任院长一职。
1954年,发表《明朗的天》。
1960年,创作并完成历史剧《卧薪尝胆》完成,后易名为《
胆剑篇》。
1978年,五幕历史剧《王昭君》发表。
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人物生活
曹禺先后共有三位妻子,分别是
郑秀、邓译生即
方瑞、李玉茹。
郑秀是曹禺的第一位夫人,同时也是爱曹禺时间最长的一位痴情女子。她是曹禺清华大学的同学。1933年早春,在学校的校园戏剧活动中,曹禺让好友孙浩然出面,特别邀请郑秀出演英国剧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话剧《罪》,担任女主角,同时开始了对郑秀的热烈追求。曹禺被郑秀的美丽而打动,几次追求未果,最后在曹禺的一场大病中两人开始相恋。经过3年的爱情长跑,1936年11月26日,曹禺与郑秀于南京平仓巷德瑞奥同学会举行隆重订婚典礼。曹禺穿西式燕尾服,郑秀穿旗袍。
靳以、
巴金从外地赶来参加。巴金送上一个洋娃娃,郑秀非常高兴:“我捧到了一个金娃娃,家宝要没有巴金的赏识,《雷雨》不出版,还只是一个穷学生。”
马彦祥、
张天翼等也出席典礼。1937年春,曹禺与郑秀在长沙国立剧校举行简单婚礼,校长
余上沅主婚,宾客有吴祖光等剧校师生,曹禺和郑秀正式结为夫妻。
曹禺和郑秀婚后不久,便和方瑞有了长达十年的婚外恋情。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处于半公开状态,曹禺数次向郑秀提出离婚,此时郑秀已育有二女,坚决不离,但二人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他们一直分居到1951年。郑秀在十分孤寂和痛苦中离婚。郑秀对曹禺的同窗好友张骏祥说:“过去我爱曹禺,嫁给了他,现在我还是爱他。我同意离婚,因为我希望他幸福”。郑秀于1989年10月去世,始终未再婚。
1951年曹禺与方瑞正式结婚,直到文革时期。曹禺没遭到批斗,被下放到农场劳改。方瑞受到惊吓身体垮掉,靠大量服食安眠药才能入睡。1974年的一天,方瑞在自家床上离开了人世,临死时床上各处都散落着大量的
安眠药片。
方瑞去世后,郑秀及曹禺的儿女们有意两人复合。而曹禺却在1979年和
李玉茹结了婚,至此开始了他的第三段婚姻生活。李玉茹陪伴曹禺走完了最后一程------直到1996年曹禺去世。
人物轶事
洗澡读书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删改台词
1954年春天,北京人艺排演《
雷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作为剧作者和院长的曹禺,竟对台词做了比较大的删改。
第二幕,蘩漪原来有这样一大段独白——“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冒一次,什么我都烧得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着你们。”
这段独白一共有156个字,结果被删改成——“热极了,闷极了,这样的生活真没法子过下去了。”
这段删改后的独白只剩下了20个字。大约,真可以叫做“
精益求精”了。
优秀演员
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
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据曹禺的女儿
万昭与万黛回忆:“爸爸在
挪威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玩偶之家》)中扮演女主角娜拉。剧中娜拉背着丈夫准备离家出走,爸爸演这段戏,一个人在台上又说,又歌唱,又跳舞,把她在丈夫面前慌乱、复杂的心情,演得精彩极了;爸爸还扮演根据
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
莫里哀名剧《悭吝人》改编的《财狂》主角,在韩伯康发现丢钱的那场戏中,他一人又是哭,又是闹,最后‘蹦蹬’一下晕倒在台上,把韩伯康这个守财奴表现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受到当时报刊的高度评价。”
临终遗憾
曹禺最后的日子里,前后在北京医院住了8年,在此期间他的灵魂深处,始终没有离开过文学创作,自然主要是戏剧创作。老师手边一直有好几个本子,其中有活页本、小笔记本、学生用的横格本……里边的内容很丰富繁杂,有他的断想,有日记,有人物的对话,有写出的诗,更多的是他想写的剧本之提纲等。
那段时间,曹师的枕头边上常常放着《托尔斯泰评传》之类的书。他看起来很是认真,很有兴致。有时,他看着看着突然一撒手,大声说:“我就是惭愧啊,你不知道我有多惭愧。”“我要写出一个大东西才死,不然我不甘。我越读托尔斯泰越难受。你知道吗?”
女儿回忆
2024年5月《我们的爸爸曹禺和妈妈郑秀》一书由长江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剧作家曹禺与第一位夫人郑秀所生大女儿万黛、二女儿万昭所写的关于父母的回忆录。
人物作品
剧本创作
以上资料整理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戏剧理论
翻译作品
散文书信
以上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出版图书
艺术特色
戏剧结构
矛盾冲突是曹禺戏剧结构的核心,曹禺早期戏剧的结构设置紧紧围绕矛盾冲突展开,冲突多变且因剧而宜。在多变戏剧冲突下,曹禺早期剧作有共同的精神内质的,即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如《原野》中描绘的原始的美,仇虎在原始森林中奔跑,“大地轻轻地呼吸着,巨树还那么严肃,险恶地伫立当中。”但是,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在曹禺后期剧作中退却消失,戏剧冲突也随之匮乏。而其剧作的整体结构模式则是由锁闭世界和旁逸而出的新世界构成。曹禺以“家”作为锁闭世界的表达方式,而以“出走”作为走出锁闭世界、寻到新世界的手段。其早期剧作结构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新世界逐步战胜锁闭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生动的体现在里《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过程中,《雷雨》是封闭式的代表作,而后的《日出》《原野》则开始体现在封闭世界缝隙中寻找新世界,随着锁闭世界的崩溃,新世界成为丰体结构模式。同时曹禺善于化用戏剧情,情节是戏剧结构的重要因素。剧作构思首要来自对生活素材、印象的重新组合,但是,对固有戏剧情节化用、重构和再创造也是剧作构思的一重要来源。曹禺剧作的诸多情节正是来自对中外戏剧情节的化用和重构。戏剧情节的化用是曹禺剧作结构的一大特色。剧作结构的诗化则是曹禺戏剧的另一大特点。追求诗性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方向,曹禺曾说过《北京人》是他当诗来写的,而另一部剧作《雷雨》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依然存在浓厚的诗意,这使得《雷雨》的环境氛围描写显得异常郁闷但是极富深意。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西方戏剧的借鉴下,曹禺注重诗意与剧作结合,取得了很高成就。曹禺剧作结构的诗化主要体现于语言和戏剧性情境。
语言风格
曹禺的戏剧语言极具特色,从而使得他在处理戏剧冲突当中,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表面的争执、外部的冲突都包蕴着剧中人的内心交战。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
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是优秀戏剧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曹禺戏剧的一大特点,曹禺笔下的人物个性化语言,非常突出。如《日出》中李石清:“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寥寥数字,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残忍无情、无耻的思想性格。《日出》中这样的几乎没有特别拗口的台词,做到了通俗易懂,精练深刻。而且,台词里充满了精妙的停顿和省略,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完全进入台词所创设的情景中。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指剧中人物不仅表现出在说话,而且出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它是和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而曹禺的语言恰巧也有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如《原野》第三幕仇虎在森林中逃跑的幻觉描写,曹禺别开生面地展示了仇虎的内心悲剧冲突,重现了他所遭受的种种不公,他在种种幻觉纠缠下拼命挣扎、苦斗,反抗意志愈益顽强。另外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也是曹禺惯用的手法,在《雷雨》中,优秀的潜台词比比皆是如:大海打
周萍时所说的“你准备好了?”就是指你是准备好跑了呢?还是准备好挨打了呢?
曹禺的语言也是抒情、诗意的。曹禺在创作中运用了一些诗的语言技法如
比喻、象征、含蓄等的综合运用,使他的戏剧语言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在剧本中,曹禺喜欢对他所描绘的人物进行外貌、性格和身世的具体描述,对人物生活的场景作详细的说明和描绘。这种语言如同叙事诗一般,具有浓厚的抒情性。那像诗一样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意蕴深厚,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曹禺决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撰写人物台词,而是让人物身临其境地讲话,将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台词同舞台效果、布景的描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雷雨》便是当作诗来写的,其中的许多台词准确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繁漪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正像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
繁漪在第二幕中那段著名的独白,简直就是一首贮满愤懑与渴望:“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繁漪在“宇宙残酷的井里”拼死攀援的艰辛与焦灼、压抑与烦闷,“爱起你来像一团火”,“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的炽烈阴鸷的个性也都熔铸在这诗里。
人物影响
文艺影响
曹禺在把欧洲近代戏剧的写作技巧运用于中国的话剧创作,表现中国社会现实方面;在塑造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方面;在使剧本富于激情和诗意,特别是悲剧艺术的建树方面;在把生活中的口语加工成文学语言,使对话艺术趋向完美方面,以及在使剧本同时具有可读性和可演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雷雨》的出现昭示着中国有了第一部可与外国经典戏剧比肩的作品。
曹禺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不断出版和上演,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文字出版,并在许多国家上演,也受到国外读者和观众的好评,并因此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
北京人》《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国的观众中扎根,使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曹禺既是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也是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他的剧作影响、培养了几代中国剧作者、导演、演员,在中国现代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教育影响
曹禺作为卓越的戏剧教育家,为推动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和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所建立的不朽功勋。1936年至1941年,曹禺在中国第一所国立剧校任教6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戏剧专门人才。解放后,曹禺长期兼任
中央戏剧学院负责人,一直关心中戏的教育与建设,热情鼓励和支持艺术学子的追求和创新。
人物纪念
曹禺祖居
曹禺祖居暨
曹禺祖居博物馆,是在2010年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由湖北省
潜江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的,坐落于潜江市章华北路,
曹禺文化产业园“梅苑”内,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94平方米。
祖居内的“厅屋”、“堂屋”、“德馨堂”、“塾馆”及“万德尊卧室”、“台屋”等26间厅室是根据《万氏家谱*祖居》所记载的景况复原的,展出“曹禺家族谱牒”及曹禺祖上所留家什、农具等2000余件(套)。展线长820米,向人们展示了一代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祖上耕读人家、书香门第的家族历史。
曹禺祖居通过大量图片、文字、实物、音像、视频、雕塑等形式,集中展现了曹禺先生耕读世家的历史形态。曹禺祖居的落成,为世人了解曹禺,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曹禺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纪念馆
曹禺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潜江市的
曹禺公园内,收藏曹禺人文资料3000余件,是目前国内纪念曹禺规模最大、拥有资料最丰富的专业纪念馆。
曹禺纪念馆坐落于湖北省潜江市风景优美的曹禺公园内,它是馆藏资料丰富、具有较高艺术品位,也是我国最大的一所纪念曹禺的专业展馆,它将成为目前我国唯一的一所综合展示曹禺杰出贡献和影响世界的展览馆。曹禺纪念馆的前身为创建于1989年的潜江市曹禺著作陈列馆。时隔15年,为了迎接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进一步整合和开发曹禺人文资源,2013年相关部门整合资源修建了曹禺纪念馆。
曹禺纪念馆共两层,馆舍面积为3000平方米。第一层气势恢弘的大厅中央屹立着曹禺铜像,两侧石壁之上镌刻着《曹禺生平》和曹禺的名篇《我是潜江人》,大厅右侧是取自曹禺的父亲万德尊的诗词集《杂货铺》之名的参观接待厅,左侧是名人书画厅。第二层中央是取自曹禺名剧《雷雨》和散文集《迎春集》之名的会议厅和会客厅,两个主体展览厅位居其左右。这里珍藏着曹禺的著作、手稿、照片等各类实物资料3000余种(件),3个展区473米展线,按创作篇、演出篇、管理篇、教育篇、知音篇、乡情篇、缅怀篇等章,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全面介绍了曹禺的生平、创作及其剧作的广泛影响,充分展示了一代戏剧大师的人文魅力。
天津故居
曹禺故居位于
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东侧。是一栋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始建于清末。2008年被天津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禺剧院
曹禺大剧院位于湖北省潜江市曹禺文化产业园区。该剧院规划占地面积170亩,按照国内一流剧院的标准建设,按1200座设计,可满足戏剧、歌剧、芭蕾、音乐等高端文化文艺演出需求。在曹禺大剧院的左侧还有
中国戏剧家协会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右侧有中国戏剧家协会
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主要为培训、创作、研讨、演出、展览、收藏等文化艺术活动提供条件。
冠名奖项
曹禺戏剧文学奖
曹禺戏剧文学奖创办于1980年,曾名全国优秀剧本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2005年改名为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两年一届,是中国戏剧剧本创作的最高奖,在戏剧界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30多年来,曹禺戏剧文学奖评选了400余部优秀剧作,推出了数百名优秀作家,为中国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禺教育奖
2011年为为纪念大剧作家曹禺以及促进
潜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湖北潜江市始设立“曹禺教育奖”。该奖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以助推潜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引导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培养方向。
人物评价
赵朴初:“艺海诲人曾见雷鸣四海,文章华国长如日出东方。”
《大公报》文艺奖审查委员会:“他由我们这腐烂社会层里雕塑出那么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责贬继之以抚爱,真像我们这时代突然来了一位摄魂者。在题材的选择,剧情的支配,以及背景的运用上,都显示着他浩大的气魄、这一切都因为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者,不尚热闹,却精干调遣,能够透视舞台效果。”
孙庆升:“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
朱栋霖:“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余秋雨:“曹禺作为一位戏剧大师,不仅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者,而且是20世纪世界话剧艺术发展的一个杰出代表。”
于是之:“他是剧作家,更是一位诗人,一位现实主义的戏剧诗人。他的作品情理交融,诗意浓郁,鲜明地表现出在追求戏剧的诗的境界。”
解玺璋:“曹禺的戏剧创作活动开始得很早。《雷雨》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创作于1933年,那一年他24岁,是个将要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如果从他翻译外国剧本算起,那就更早了,大约只有20岁左右。但是,他的创作一旦开始,便如油井喷发一样,不仅强劲有力,而且源源不断。继《雷雨》之后,1936年,创作《日出》;1937年,创作《原野》;1939年,创作《蜕变》;1940年,创作《北京人》。至此,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已全部完成,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不可替代性已经确立,他已经像一座丰碑矗立起来,而且,至今也还没有人能够超越。而那时,他只有31岁,刚过了而立之年。”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齐名。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作为戏剧教育家,他为中央戏剧学院的创建,为戏剧影视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者之一,他和大家一道,历经半个世纪的奋斗,把北京人艺建成了一个具有中国演剧体系和风格的闻名于世的剧院;作为一个天才的演员,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
莎士比亚”。
曹禺在世界戏剧文化史有其地位。曹禺的作品不仅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也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青睐。他的剧本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以影视、京剧、歌剧、花鼓戏、音乐剧、芭蕾舞剧等艺术形式,在美国、苏联、日本、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他多次访问苏联、日本、印度、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1984年,法国总统
密特朗授予曹禺法国最高荣誉军团勋章,以奖励他为中法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